2018年10月30日,金庸走了。

微信图片_20181101092736.jpg

对于中国人来说,金庸的去世犹如在他的武侠世界,武林盟主死了,轰动江湖、山雨欲来。

有华人的地方,就有金庸。

微信图片_20181101092744.jpg

作为一代国民武侠小说大师,金庸的死,引起了全民哀悼。

几乎与所有名人死后都难以逃脱的命运一样,金庸之死也成为某些人的炒作题材。

在某读金庸著称的自媒体账号,一篇《我再也没有后台了》的文章刷屏了。

作者称无缘帮金庸写壁报讽刺学校训导主任,没买一份金庸办的《明报》来支持,没有机会去开导金庸童年的不幸。

这种跨时空的穿越性关怀,很是荒唐,原本就不可能发生,也就谈不上作者所谓的遗憾。虽然大有“君生我未生,我生君已老”的惋惜,显得神交已久,实属自我煽情。

在文末还添加了一段自说自话:自己算不算金庸的传人?继承了金庸几分功力?金庸认可自己吗?    

微信图片_20181101092748.jpg

金庸的武侠小说,可谓是前无古人(大概也后无来者)。金庸的才情和造诣,境界之高和小说一样。

自诩金庸传人,自抬身价的嫌疑未免明显。而且以金庸小说中的情节来穿凿附会、影射现实的写法,原本就未必是真的读懂了金庸,是借金庸之笔、传自己之言,大有狐假虎威之嫌。先生生前炒作也就算了,这是连死都不放过!

微信图片_20181101092752.jpg

▲金庸武侠剧是几代人的记忆

借金庸之死炒作更甚的,是一些自媒体“浮夸太大、煽情太过、少于真诚”的感情泛滥,各种“哭”、“泪”、“悲痛”的字眼遍地都是,简直比死了爹还惨,搞得好像一起吃过饭、跟多年的朋友似的,卖弄情怀过了头。

还有一些借金庸之死来搞电商的,吹捧互联网圈的,直奔利益而去,见缝插针,毫无节操。

在全民关注金庸去世时,一些人还借题发挥,把金庸跟徐志摩的恩怨、和夏梦的绯闻搬出来轮番炒作博眼球,很多都是捕风捉影、查无实据,且不论有无其事会影响当事人的名誉,别人的家事、私事,外人还是不予评论的好,毕竟死者为大。

金庸先生的离去,是中国文学界的损失,我们损失了一位大师,也损失了一位朋友。悲楚、落寞,发文祭奠、追思也是人之常情,但要把握好分寸。

其实,凭吊大师是个高级操作,写不出好文章抒情就不好“尬煽”,中国古代那么多优秀文人,也就贾谊的《吊屈原赋》、潘岳的《悼亡诗》和苏轼的《江城子之十年生死两茫茫》等几篇流传于世,获得了时间的认可。

怀念金庸,我们大可不必拿他的死炒作赚流量,而应该多一些真诚,少一些套路。

微信图片_20181101092755.jpg

▲襄阳古城墙,市民点亮蜡烛缅怀金庸

在金庸一生神往却未能踏足的襄阳,发起了一场“为他点亮襄阳城”的活动,当地群众踊跃参加,用烛光寄托对老先生的哀思,就获得了大批网友支持。

金庸先生走了,但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,我们对他真正的尊重和缅怀,应该是睹物思人:

喜欢他,就认真读几本他的书,看到盗版的举报,这是他的遗产;

喜欢他,就多追几遍根据原著改编的电视剧,这是他的梦想; 

喜欢他,就自觉抵制那些粗制滥造的金庸武侠翻拍剧,这是他的尊严; 

喜欢他,就做一个金庸眼中的大侠,为国为民、死而后已,这是他的主义。

金庸先生走了,寿终正寝,享年94岁。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。

我们在沉痛的怀念他,或许老先生自己的想法是:

“      

这次是我真的决定离开

远离那些许久不懂的悲哀

想让你忘却愁绪忘记关怀

放开这纷纷扰扰自由自在

    ——《神雕侠侣》歌词

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