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两天,运营圈因为微信公开课的举办而沸腾起来,尤其是张小龙黑夜里那段 4 小时、3 万字的演讲。

听完最深的感受是,“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”这句话,放在张小龙身上尤其合适。
很多人都说微信是一个伟大的产品,而在创始人张小龙眼中,他只想做一个有用的“工具”……      

1 月 9 日,「2019 微信公开课 pro」在广州如期举行,最让人期待的神秘主咖——“微信之父”张小龙,选择了在晚上压轴出场。

伴随着那首微信 7.0 版首次启动的背景音乐《In My Secret Life》,穿着印有“with us”的统一团队服装和蓝色牛仔裤,张小龙在「微信之夜」正式亮相,一讲,就是 4 个小时……

2019 年,是微信诞生的第 8 年,张小龙在开场的时候向大家公布了一个数据:早在 2018 年 8 月,微信日登陆量(DAU)已经超过了 10 亿,成为国内第一款有 10 亿 DAU 量级的 App。

这个数据微信团队从未对外公布过,因为对微信来说,张小龙坦言,“这只是哪一天达到的问题。”

2.jpg

8 年的经久不衰,微信用什么留住了用户?听完龙哥 4 小时的演讲,我得到的答案,是微信对于生态构建的“坚持”,具体表现在微信常年变革过程中,一直所坚持的对“做好产品原则的不变”,这是一种匠心。

而更令我感到震撼的,还有龙哥那颗蠢蠢欲动的野心,因为听完你会发现,微信每个新功能的出现,在某种程度上,都会成为上一个版本的补充或延伸,例如去年刚推出的小程序,最近刚改版的「时刻视频」和「好看」。

而这些看似发展中的东西,为何会和“野心”挂钩?原因在于它们纷纷指向了一个很大可能出现的结果:微信将多场景地出现、占领、甚至渗透入每位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……

如果说现在的“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”,那有没有可能在未来,“微信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”,难道,这还不足以称之为“野心”吗?

支付 & 小程序

小程序的概念是从 2016 年开始出现的,早在 2016 年公开课上,张小龙花了大半的时间向大家介绍关于小程序的种种,会后观众一脸懵逼地走出会场,大部分人的感受是“不知道是什么,但是感觉很牛逼的样子……”

而当“小程序”正式推出的时候,又开始倒戈,“这不就是缩简版的 APP 吗?感觉很鸡肋啊……”

可是,真的是这样吗?听完第二天公开课微信支付副总经理耿志军发言的部分,我真正的感受是:小程序不容小觑,因为它一旦完善起来,和“支付”相结合,威力势不可挡。

3.jpg

4.jpg

公开课的第二天,耿志军在开场提出了“36 行,行行出状元”,意为在未来,“支付”功能在这 36 个行业场景中大有所为。

而且你会发现,这“36 行”,基本上涵盖了一个人的所有生活场景:“衣食住行”。

接着又举了几个具体的行业例子做详细解释:

5.jpg

6.jpg

7.jpg

观察到了吗?几乎都有小程序的身影。这意味着,小程序很有可能趁着“支付”的东风,很有可能成为仅次于微信聊天功能,在用户生活场景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另一大功能。

当然,“支付”功能也不亏,小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其实也是一种补充,两者可谓强强联合。

关于未来小程序的发展与完善,龙哥给出了部分答案:

1、实现搜索的直达,结合线下的各种场景,实现直接扫码触达,同时区分于 APP“信息独立”的模式,小程序可以借微信的平台优势,将各种内容进行联系、结合;

2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,供用户作选择;

3、坚持不打扰模式,但会想办法解决“如何快速找回小程序”的问题……

朋友圈 & 时刻视频

近期微信 7.0 版本的推出,引发了一番热议,就连张小龙本人也在台上开玩笑地说道,“每天都有 5 亿人说我们做得不好,还有 1 亿人想教我怎么样做产品。”

其中被最多人吐槽的功能,尤其要数那两个新增的功能:「时刻视频」和「好看」。

先来说说「时刻视频」,在很多人看来,短视频功能的推出,是腾讯对头条所作出的“绝地反击”,甚至有人动情地为微信摇头惋惜,“可惜了、争不过了……”

如果这部分人有关注这次大会的话,很大可能会被一巴掌拍醒,因为直男龙哥直接坦言了自己的想法:“我们真的很少思考竞争对手这回事。微信也没有竞争对手,不必老是给我们按上各种竞争对手。如果有竞争对手,就是我们自己,是我们的组织能力能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。微信也没有焦虑,不必微信做个什么就说微信又焦虑了。所以不必把自己的焦虑投射到微信这里。”

8.jpg

至于「时刻视频」功能出现的真正目的,通过本次大会的内容,可以大致了解,它其实是作为朋友圈的补充而存在的。

在龙哥看来,“朋友圈是一个表现自己的地方”,这意味着,我们在朋友圈所看到的,大部分都是经过别人精修过的形象,好处是,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塑造自己想对外展示的人设,从而达到获得他人认可的目的;

坏处也很明显,我们失去了“真实”,这也是很多人提出“想要逃离朋友圈、不怎么用朋友圈”的原因所在。

然而,「时刻视频」的出现,填补了这份“真实”的空缺,正如龙哥在会上对细节方面所点出的:“大家如果仔细留心一下,你在拍完一个视频动态底下的按钮不叫'完成'、不叫'发表',而是'就这样'。'就这样'包含了一个含义是,这个视频可能并不好看,但是就这样了,我就发了。这就是很真实的。”

相比于「小程序」,「时刻视频」的现状,接近于刚出生婴儿的状态,张小龙也说了,“我们有足够的耐心”,去尝试不同的路径、做版本的升级、推进……以达到最终目的:让「时刻视频」成为“朋友圈的反面”;

而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,微信生态在用户生活方面的触达,也会到达一个新的层次:让“美”与“真”,相互同行。

订阅号 & 好看

另外一个新功能「好看」,在刚出现的时候,也收获了一波群嘲和质疑:很多人费解“这个功能究竟有什么用?”,甚至觉得被侵犯了隐私(比如我…),“为什么我看个文章、点个赞都要被别人知道?”……

可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,我意外地发现,当我在遇到一篇质量很高的文章的时候,我真的会毫不犹豫地按下那个“好看”,并且我会想当然地认为,我的好友也会这么做,渐渐地,我会默认在「看一看」这个通道里,大部分都是一些高质量的文章。

所以「好看」功能的出现,在某种意义上讲,其实是公众号的一个优化和延伸。

回顾订阅号出现的历史:一开始是为了筛选“垃圾信息”,由用户自主订阅;到后来用户学会了分享,于是我们能够在朋友圈看到很多好友转发的“好文章”,这个设置其实还包含着微信的一个小心机:“它符合一个二八定律,有 20% 的人去挑选信息,有 80% 的人去获益,通过 20% 的人挑选去阅读文章。”

后来公众号崛起,内容生产者见利扎堆涌入,一方面是内容的泛滥,另一方面是竞争的加剧,导致很多内容从业者摇头苦叹“江河日下”……这对于微信生态来说,显然是个不友好的信号。

于是「好看」出现了,借助用户的力量“另外开辟一个阅读的圈子”,相当于形成一个二次筛选的机制:用户首先通过筛选关注了自己感兴趣的公众号,接着再通过看公众号的内容,决定是否要按下“好看”这个按钮,出现在好友的「看一看」界面中。

开发这个功能的意义,其实是微信对于优质内容生产者的一个优待,从根源上也是在解决当年张小龙开发订阅模式的一个目的——过滤垃圾信息。

针对同一个问题深究 8 年,微信的“不变”,真的不是说说而已……

最后说两句

开场的时候,张小龙一边调侃着“有一亿人想教我怎么样做产品”,一边声明“我来这里不是教大家怎么做产品的”。

然而事实却是,我们都在这段 4 小时的演讲中,被产品经理人张老师上了一课……而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,要属那句:

“微信的与众不同并不是他想特别的办法与众不同,而是他守住一些做产品的底线就与众不同了。”

张小龙的故事,和罗永浩们比起来,才更接近"一个理想主义者的创业故事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