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mage.png

两年时光,说长不长,说短也不短。但对公众号“一星期一本书”而言,却是 4000 多篇推送,和粉丝从 0 到 600 万的漫长积累。

用文字治愈和温暖心灵,用故事慰藉和激励成长,让更多人热爱生活,体悟人生。

国庆长假前,一篇名为《刷爆朋友圈的暖心视频:什么才是人生最好的活法?》的文章,悄然打破圈层,在新媒体人的朋友圈小范围刷屏,因为这是一篇庆祝“一星期一本书”两岁生日的推送。

这篇文章中,集合粉丝留言故事,拍摄的微电影“做你自己 有我爱你”给很多读者带来了温暖和鼓励。

在新榜文化类公号榜单上,“一星期一本书”已悄然跃升至前五位。不仅如此,还集合旗下“知书先生”“捡书姑娘”“温书先生”三个矩阵号,积累起 2000 万粉丝,产出多篇 100 万+阅读爆文。

两周年之际,我们和“一星期一本书”团队聊了聊他们的内容创业故事。

再忙也不忘记充电

“一星期一本书”的诞生

在微信内容创业生态,文化和读书类内容既是流量大户,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。 2016 年 9 月,“一星期一本书”诞生的背后,至少有三重背景。

首先源于团队对忙碌生活的体悟。很多做内容的人,应该都有相同感受,因为常年疲于应对输出,不停地写作,导致输入不足。

“作为自媒体人,真的挺忙的,但有时候需要停下来,读本书,为自己充上电,静候下一次出发。这种深度阅读思考的时光,其实特别宝贵。”南京每天传媒副总裁檀志俊说。

南京每天传媒是“一星期一本书”的母公司,也是最早的一批新媒体公司,从 2014 年注册运营,几乎享受了所有公号发展的红利。

作为联合创始人,檀志俊回忆, 2015 年开始,最大的印象就是不断换办公室。从开始的粗放式管理,内容的搬运到后来慢慢重视团队,研究内容,品牌塑造。

2016 年,倡导全民阅读成为舆论风向标。彼时,纸媒流量经历着断崖式下滑,越来越多年轻人倾向于屏幕阅读。

那年,内容创业大潮浩浩荡荡,在新榜大会打出“内容创业者之春”不久,檀志俊和他的团队研究了一系列垂直领域的公众号,在分析微信延伸App“微信读书”后,发现读书号的发展空间很广,未来可拓宽的文创产品也会很有意思。

于是,想号召更多人坚持用零碎时间读书,在“一星期一本书,再忙也不忘记充电”的初衷下,公众号诞生了。

在公众号领域深耕多年,这显然是场有备而来的创业。比如,在“一星期一本书”创建之初,团队就敏锐地洞察到,音频是用户比较关注和期待的一个层面。所以增加了主播录制文章的音频环节,为整体公众号带来了更大维度的流量和转化。

那时候,在另一条赛道上,号称宇宙第一大号的夜听,也正在积蓄着发力音频的内容。

目前,“一星期一本书”的团队已经有 20 多人,主要分为采编、音频、原创、营销策划以及知识付费项目组。用户画像方面,多集中在北上广和极速发展的新一线城市,人群以18- 45 岁的女性粉丝为主。

“一星期一本书”主编束佳榕告诉我们,在后台的用户画像中,iPhone用户达到40%。粉丝画像主要分为这三类人:

1. 注重自我成长的年轻人,追求更好的自我;

2. 顾家类妈妈,热爱生活,重视孩子的教育;

3. 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,爱读书,爱电影,爱旅游,有情怀。

构建情感矩阵

产出多篇 100 万+阅读爆文

做好公众号,一半靠内容,一半靠运营。

两年间,“一星期一本书”推送了 4000 多篇内容,在日程选题和内容来源上,他们通过付费约稿、合作转载和原创三个层面,以保障日常内容运营。

过去,“一星期一本书”的原创内容并不多,约稿和转载合作成为比较重要的内容补充,这些内容,大多数来自于作者荐稿和合作出版社的推荐,“我们会根据大数据分析,对文章进行专业的评估和选定。”束佳榕说。

在内容运营上,“一星期一本书”团队也有自己的思考。关于原创和非原创内容,“一星期一本书”做得更像一个精心挑选汇集的内容产品。

“粉丝会关注我们的原创内容,也乐于传播分享他们精选的转载文。”束佳榕解释道,“怎么形容呢?以餐馆点菜来理解吧,在‘一星期一本书’这家饭店里,汇集了从全国各地搜罗的特色菜,以及我们原创的大菜硬菜。我们为粉丝精心挑选适合他们口味的各类菜品。在这样的饭店里,是不是选择的维度更大,吃得也更尽兴呢?”

image.png

基于这样的产品逻辑,在考核上,“一星期一本书”针对不同类别的编辑,会制定不同标准,包括帐号运营、用户运营、选文编辑、原创撰写、数据复盘等维度的综合考核。

过去两年,构建矩阵成为新媒体大号的新趋势。和很多情感、文化类大号一样,“一星期一本书”也不是孤军作战,而是围绕大号孵化出“知书先生”“捡书姑娘”“温书先生”等矩阵,累积起 2000 万粉丝的情感矩阵。

主号“一星期一本书”定位为文化类,和“十点读书”很相似。其它三个则定位为情感类,运营模式有所相同,但是在公司内部是独立运营,粉丝增长相互也没有关联。

在这个矩阵下,产出过多篇阅读量达100w+的爆文,几乎每次热点都会爆。

比较典型的有头条原创文章《愿天下所有人都能听到这篇演讲!》,这篇自我提升类的内容,创造 100 多万阅读;

非原创头条《李湘女儿王诗龄活得那么拼,你千万不要只带孩子玩“王者荣耀”!》,亲子教育类内容,创造 200 多万阅读;

《妈妈猝死三天才被发觉:“丧偶式”婚姻是中国女人心中永远的痛!》,围绕陪伴的情感类头条,创造了 500 多万阅读。

当时效性强的热点话题来袭,不是头条的转载内容,阅读量也能爆。

比如,去年一篇《<战狼2>:中国护照不一定能带你去世界任何地方,但能把你从任何地方接回家!》便创造 70 多万的阅读。

构建矩阵的一个优势,便是建立起更宽的护城河,在市场上的优势也越来越明显。过去两年,“一星期一本书”文化矩阵,赢得数百家的品牌客户的认可,合作过京东、苏宁、网易考拉、网易云音乐、SK-Ⅱ、爱彼迎、华为……

而在公众号管理和规避内容风险方面,檀志俊介绍,每个账号都会有责编、主编、运营总监、审查员四道审核,负责对所有发出去的内容进行四道审核,审核通过才能发布。

除了微信公众平台,“一星期一本书”也在做全平台分发。目前同步的平台包括微博、头条号、百家号、大鱼号、企鹅号、网易号、一点号以及喜马拉雅、荔枝平台。

“目前来看,百家号从各方面来看都是不错的,政策上,百度现阶段比较重视自媒体战略,并且投入了大量资金,对于优质的原创文章有很好的流量引入,对内容输出者来说,更有高奖励机制,每篇文章的流量点击费用较高。”束佳榕说。

好活动带来品牌效应

未来,要开 10 家线下书店

而在越来越重要的运营层面,“一星期一本书”一直奉行的是“见微知著”。

例如,根据平台调性,“一星期一本书”设置了早安、晚安、日签的励志语录,这在一定程度上,能够达到更好的品牌宣传和引流效果。

我们公号每天都在更新的早安,晚安以及日签,是小编在凌晨 0 时准时更换的。没有什么成果是理所当然的,有的只是背后的旁人看不到的付出。”束佳榕介绍。

此外,线下运营和活动运营,也成为未来“一星期一本书”构建品牌的重要手段。

为了配合两周年,“一星期一本书”策划了两场线下活动,一个叫“图书漂流馆”,一个叫“故事换书”。

9 月 28 日,他们在北京、南京、上海三座城市,从世贸天梯、奥体公园、东方明珠、老城墙、夫子庙、中山陵,再到公园的长椅、街边的花坛、公交的座椅、单车的车篮……总共丢下 2000 本书,鼓励萍水相逢的路人,拾起来,读读书,继续传递温暖。

回顾这场活动,束佳榕告诉我们一个有趣的细节——“印象比较深的是一个阿姨,以为是我们落下的书,老远骑自行车来追我们,很暖心。最后找了一本喜欢的书,还说看好后,会继续放公园长凳给别人看。”

“图书漂流馆”系列活动在制造线下影响力的同时,客观上也促进了传播和涨粉。前几天,有粉丝在“一星期一本书”后台留言,说在旅途中拾到了他们的书,扫码关注了他们,以后也会将这份温暖继续延续下去。

另外一场在南京举办的“故事换书”活动上,“一星期一本书”鼓励粉丝带上“自己从书中得到治愈”的温暖故事,来现场免费换取心仪的书。

一场简单的活动也带来很多暖心的故事。

比如,有恋爱九年刚刚领证的小两口,在南京,没车没房,但坚守爱情,认真地为自己的宝宝选书,对未来依然有无限向往;还有七个上大学的女孩子,主动给他们当志愿者,介绍活动。

在拥有一定流量的基础后,未来,檀志俊和他的团队期待把“一星期一本书”打造成中国最具情怀的文化生活品牌。

一方面,会着手明星专访项目。结合社会热点话题,全面开挖名人知识库,分享他们的人生感悟和爱不释手的好书,给更多人进行启发式的人生充电。另一方面,会根据我们的特色栏目,联动更多品牌,搭建与书相关的主题场景,举办多城联合的营销活动。”檀志俊说。

三个月前,全网 3800 万粉丝的“十点读书”创始人林少在朋友圈发布十点书店的招聘信息,称第一家十点书店将于今年年底在厦门开业。

未来三年,“一星期一本书”的目标,则是在全国开 10 家文艺书店。

增长

是一家新媒体公司独具的魅力

广告、知识付费和内容电商,是目前内容创业最主流的变现方式。“一星期一本书”在商业变现上,侧重的是品牌软文植入和知识付费。

檀志俊介绍,目前,85%是广告变现。“广告变现是主要,活动变现以及知识付费在摸索进行,与很多品牌建立了年度合作,定制化全案营销,未来会在内容电商以及网红经济上进行尝试。

知识付费上,“一星期一本书”是基于小鹅通平台实现的付费形式。接下来,他们会将一部分重心往电商以及线下的文创品牌运作。

同时,作为读书号,他们还计划年底出版一星期一本书的第一本书。在声音变现上,也有和喜马拉雅进行合作。

不过,和很多新媒体公司一样,人才难觅,成为最核心的问题。“缺人,各个中心都缺乏合适人才,最缺乏的是中层管理人才,既要对新媒体有一定高度的理解和实战能力,又熟悉公司的基因,能够推动各项工作的积极开展和团队组织。”檀志俊说。

临末,我们问檀志俊,作为一家新媒体公司最重要的气质是什么?

他给出的答案是“增长”——“一家互联网基因的新媒体公司,增长是其独具的魅力,要求每年都要有各方面的增长。聚焦和坚守,我们其实一直在变,有做其他领域的孵化,以及微博等其他场景的尝试,但是我们其实又没有变,公司最重要的流量占地还是微信,除了新媒体也没有做其他行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