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去年下半年开始,互联网行业传出了一种悲观的“寒冬论”,原因主要来自如下两个层面:

第一,部分IT企业缩减了招聘规模,甚至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团队优化、战略调整;

第二,诸如OFO等独角兽遭遇危机,让不少人认为互联网创业已进入低潮期。

这两个“相辅相成”的现象让互联网春天似乎“渐行渐远”。

对于这种观点,我却不敢苟同,我们先来看看这组数据:

根据猎聘统计,国内2019年Q1有融资和上市行为的公司多达1200多家,其中互联网公司近500家,后者人才需求同比增长57.43%。

如下所示,这是互联网和全行业TSI指标的变化趋势对比图,TSI 即 Talent Shortage Index 的缩写,意为全行业人才紧缺指数,TSI>1,表示人才供不应求;TSI<1,表示人才供大于求。

春天1.png

可以看出,除了在春节这段时间互联网TSI小于1,其他时段基本都是远高于1。

这说明,我们所看到的某些问题可能只是事件的表象而已。

一,互联网行业用人需求随产业变革而变

众所周知,这几年互联网行业发展迅猛,一是风口轮动特征非常明显,二是技术创新正在加快。因此,整个行业的用人需求也随着产业变革而变,不适应这种变革的人很容易被淘汰。

春天2.png

如上图所示,列出了部分新兴领域的薪水平均值,诸如电竞、区块链、共享经济、互联网教育、跨境电商都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风口。

相关领域不仅急需高质量人才,且薪水很高,体现了极大的竞争力。

而人工智能、5G、大数据、AR、VR则属于互联网新兴技术,这些技术或许短期不会发挥威力,但从长远来看,它们是推动互联网未来十年发展的核心动力,所以互联网巨头都在大力储备相关技术人才。

实际上,从过去二十年的历程来看,互联网每十年就是一个节点,第一个十年,互联网的核心是“PC互联网”;第二个十年,互联网的核心是“移动互联网”;未来十年,互联网的核心是“产业互联网”。

目前正属于移动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过渡的阶段,出现一些波动实属正常,但并不意味着互联网春天就不存在。

二,传统产业升级,线上线下融合

接着上面的产业互联网来谈,产业互联网最大的趋势是,传统产业面临升级,线上线下加快融合,由此会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。

首先,阿里和腾讯两大巨头近年来都不约而同的搞起了“新零售”,新零售的重要任务就是对传统零售进行改造,让他们分享互联网的红利,从而创造出更先进的商业模式,例如在手机APP上下单商场即可送货上门,这就是新零售最简单的应用。可以这么说,没有阿里和腾讯的帮助,零售产业是不可能像今天这么发达的。

春天3.png

其次,诸如短视频、社交电商、自媒体等新兴模式的出现,为线上带货制造了更便捷的渠道。

说得直白点,只要你有优质的产品,就朋友圈都能帮你把货卖出去。

这种模式带动了一批成功的创业者,甚至出现了像张大奕这样的带货王。

实际上,这种创业模式几乎没有太高的门槛和风险,且依托社交关系获取价值,属于粉丝经济的代表。

在上述两个层面的影响下,整个互联网的产值仍然在以极高的速度增长,当线下获得的好处越来越多,互联网创业变得越来越扁平化,互联网又如何处于寒冬之中呢?

三、互联网场景越发多元化,用户和流量被深度挖掘 

除上述两点之外,还有一点不可忽视,就是在智能硬件的推动下,互联网场景正变得越发多元化,由此必然会创造出更灵活多变的产业模式。

现在很多东西都在朝“智能化”的方向发展,如智能音响、智能电视、智能汽车等等,不胜枚举。由此带来物联网、车联网的迅猛发展,这些均属于互联网场景的多元化延伸。

春天4.png

以汽车为例,现在不少汽车已经装载智能操作系统,借助于这些系统,我们不仅可以让汽车和手机等终端进行连接,而且利用该系统我们也可以实现诸如路况实时查询、生活信息获取、资讯阅读、人机语音交互等操作,这就是车联网场景走向落地的表现。

互联网场景多元化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。如今,业界普遍认为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和流量资源已经被开发得差不多了,导致互联网红利越来越稀缺。

不过,如果能提供更丰富的场景,便可以让用户和流量资源被深度挖掘,从而推动互联网红利延续下去。

所以,基于上述分析来看,互联网春天其实一直都在,切莫太过悲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