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节操、有底线的企业,就该好好活下去!

如果一家公司经营不善、业绩低迷,

谁还会傻里傻气去买他们的产品?

但在中国,

却有一家乳制品公司发展不理想,

无数国人竟纷纷跪求涨价,扬言要买断其产品。

这到底是怎样一家神奇的公司?

我们开门见山,这家公司就是国内百年老企业光明乳业(以下简称光明)。

它的现状实在令人担忧,每一天的营业收入都在下滑。

2002年,光明上市,成为“中国乳业第一股”,彼时伊利蒙牛还不知在哪穿开裆裤。

如今,伊利市值1356亿,蒙牛市值958亿元,而光明市值仅有92亿,不到“两强”的一个零头。

进入2018年,它的业绩更是持续“三降”:2018年三季财报显示,光明营收155亿,同比下降5.7%;利润4.1亿,下降23.6%;现金流净额7.3亿,大降44.8%。

业绩低迷,引发管理层震动。

8月21日,董事长张崇建、总经理朱航明辞职;10月29日,董事桑树德,副总经理、财务总监王伟也走了。

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,在超市和便利店里,光明牛奶变得越来越稀少,很多地方甚至再买不到光明。还有的网友说,自家附近的光明奶站也关闭了。

总之,曾经风靡千家万户的光明,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。人们纷纷疾呼:

“拯救光明!”

“下一个春天,我还要喝到我的光明牛奶!?”

乳制品向来是食品问题频发地带,为什么光明的口碑却如此之好?

首先,它的初心令人尊敬。

对很多乳业公司来说,收购奶农散奶是最经济的方式。它近似于外包模式,降低成本,转嫁风险,一举两得。

但光明却坚守初衷,即便自产牛奶的成本远高于行业标准,也坚决不收散奶。

这是因为:

1、这样可以避免奶农由于操作不规范导致原奶受污染;

2、可以杜绝奶农之间因奶牛品种、饲养环境、饲养水平差异带来的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。

此外,很多奶企都靠增加奶牛头数提高产量,但光明却反其道而行之,从种群质量、合理化饲喂和改善奶牛舒适度三方面增加牛奶产量。

它由此积累出行业的一个重要经验——改善奶牛的居住环境,让它们更健康,更长寿,能够明显提高牛奶产量和质量。

其次,我们能喝到欧美标准的牛奶,完全得益于光明。

一个行业的国家标准,对国内消费者极其重要,尤其是饮食业,简直是性命攸关。

2009年,国家卫生部制订新的牛奶国标,在乳业巨头影响下,新国标菌落总数提高了4倍,这意味着老百姓从此要喝更多菌落的牛奶。

以此同时,新国标中蛋白质含量从2.95%降到2.80%,牛奶的营养也比不上1986年农业部的标准了。

全国一片哗然。

在这种情况下,光明联合三元、完达山等几个弱势乳企,自行推出等同美国欧盟的行业标准。

所以,我们现在才有可能喝到欧美标准的牛奶。

再次,光明价格太亲民,网友都看不下去了。

今年8月份,一个“跪求光明涨价”的活动在网上火了。一般说来,人们都对高价反感,哪有要求涨价的道理?这就跟光明的薄利多销经营模式有关了。

30年前,一盒光明紫冰糕是一毛五,30年后也不过是三块五,而麦当劳随便一个冰激凌就八九块了,更何况是动辄30块一杯的喜茶。

由于光明的产品定价低,很多超市和便利店都将其拒之门外,因为这影响了他们的盈利和档次。

同样的冷柜体积,销售别的品牌,利润要比光明高得多。

人们渐渐发现,超市和便利店再也找不到光明白雪冰砖、赤豆冰的身影。

所以,这才有网友们自发组织的“跪求光明涨价”活动。

最后光明实在看不下去,才象征性地涨了7毛到1块钱,还专门贴出了一个涨价声明:

消费者主动要求商品涨价,这在古今中外的商业史上,也可以称得上一道奇观了。

最后,摆脱外资控制,堪称国民良心企业。

光明的前身的1911年的上海可的牛奶公司,已有100多年历史了。

新中国成立后,“光明品牌”诞生,1978年,为解决人民喝奶难的问题,光明从奶粉进军液态奶。

1996年,光明乳业成立,中外合资建厂。当时,跨国集团达能要求收购光明,被光明拒绝了。

没想到从此拉开了一场长达十余年的战争,期间,达能用尽一切办法,都没能掌控光明。

2006年,不甘心失败的达能宣布与蒙牛合作,从此对光明展开了全力围剿。

近日,针对业绩下滑,高管离职,光明在微博上贴出了一份声明:“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!”

声明再次激起人们的火热声援。

我们希望光明继续不忘初心,砥砺前行,带给我们更多美味和健康。

求分享最新新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