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底捞创始人张勇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——
“家文化”本身是你们的想象,去看一下《资本论》,就知道我是怎么剥削你们的。其实我一点都不善良,算账很清楚。现实是残酷的,我不能天天靠理想过日子。我得打竞争对手,我得想办法让客人来吃饭,我得赚钱!不赚钱,我死了你也死了,这是很简单的道理。
即使这么真诚的言语,也很难让大众的目光从“变态服务”、“家文化”这样时下火热的字眼中挪开,从而忘记曾经一语道出商业本质的话——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都是耍流氓。
2017年拥有273家门店的海底捞,年收入接近100亿人民币,2018年预计继续扩张200余家店铺,这样的成绩以及海底捞面对未来如此有信心的计划,仅凭借“变态服务”和“家文化”作为海底捞长远发展和经营的核心,显然是没有办法支撑和实现的。
在当下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上,要想能长久的“活”下来,海底捞“变态服务”背后,究竟还隐藏着怎样的真相?
1. 味道即是体验
在火锅行业,菜式的创新难度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。
能过引起顾客注意和新奇的形式,很快就会被同行复制,时效性短,对创新的要求越来越高。绝大多数火锅店都在这个问题上选择的“跟随策略”。
在海底捞,“四宫格”的锅底形式的出现,给顾客一次可以吃四种口味的感觉,在没点菜之前,就在顾客的新题贴上了“物超所值”的标签,且如果你只想用“四宫格”其中的一格来涮火锅,服务员只收你四分之一的锅底钱,行业中还没有第二家能够实现这样操作。
而菜式上,从海底捞历年来的菜单上就可以发现,海底捞在菜式上一直在创新,且过程中不断有爆款产生,海底捞的虾滑、鸭肠、番茄锅底等,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新老客户的必点。而且,每道菜都可以点半份的形式,除了让消费者有了更多可以尝鲜的机会,且在消费者的主观意识中植入了“省钱”的概念。
另一个火锅行业的问题是,火锅口味辨识度低。
在火锅“辣”的口味覆盖下,一家火锅店很难在顾客的心里留下具体的口味,但是用户又是怎么去判断一家火锅店是否好吃呢?
海底捞创始人张勇在初创业时遇到这样的案例——
海底捞初创时,想用并不会做火锅底料,更不会熬汤,甚至连毛肚是什么都不知道,店铺地址也选不好。所以想要生存,职能态度好,客人要什么就快一点,客人有什么不满意就多赔点笑脸,为了让客人满意,送的比卖的多。结果,客人虽然说店里的东西不好吃,却又愿意来。
半年下来,张勇说——如果客人吃得开心,就会夸你的味道好;如果觉得你冷淡,就会说难吃。
于是,最终影响顾客味觉的——是服务。
所以才有了后来海底捞的“变态服务”,客人走出海底捞那一刻的感觉,就是海底捞在他心里留下的的味道,所谓“味道”其实是体验。
2. 布局亦是枷锁
2012年起,海底捞开始实施阿米巴模式,逐渐拆分成六个独立公司,其中较有名气的是蜀海,微海和颐海,分别为海底捞提供供应链、人力资源管理培训、酱料等业务。
这一套拆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海底捞的负担,并实现了企业自主创业、再创业的独立性,同时能更好的实现产业帝国梦。
但,问题来了……
几年的经营,虽然各版块独立自主运作,且取得了不素的成绩,颐海成功上市……但问题就在于,所有子公司目前的60%-80%的业务营收都来自于海底捞餐厅本身。2017年海底捞从颐海购买共26亿食材,从蜀海购买共9亿元酱料,支付微海3500万元人力咨询费用等等……
在供应链和食品酱料的行业里面,蜀海、颐海还是个新手,多数世界巨头和国内大企业早已布局在此,并占领各自的市场份额,同时餐饮行业也有个“同行相轻”的心理,合作的概率微乎其微,哪怕是很佩服你。
所以当海底捞布局产业链的时候,其实也在给自己上了把枷锁,海底捞火锅店成为了绝对性的客户,如果附属的企业要继续活下去,海底捞就必须得强大,而且要越来越强大,需要更多的门店去支撑这个产业航母……
这可能就是海底捞扩张的原因,至少是关键因素之一。必须要更多店来支撑旗下六家公司的业务,才能保持这个产业链顺畅,而这把枷锁在于,当海底捞介于某种因素出现业务下滑,比如卫生问题的不断恶化、当排队的效应不再强烈导致品牌价值下滑、或当下4%的房租红利期过后导致成本上涨……海底捞的危机才会真正来临。
3. 服务沉淀价值
人均70—80的消费水准,海底捞在火锅行业中算是中等消费水平,所以这种定价策略从表面上看,海底捞很可能采取的是“随行就市”的定价法——相同的菜品,价格与同行菜单价格的相差无几。
从成本的角度来看,海底捞拥有自己的旗下的菜品采购、仓储、物流配送的业务,从总体成本上来说,相对于同行的成本是较低的,这样以来,即使是跟随市场的定价方式,对海底捞来说也是一个成本上的优势。
但事实可能并不是如此,从海底捞产品的分析中得出的一条结论——
最终影响顾客味觉的——是服务
以此类推——
最终影响顾客价值感的——也是服务
这个结论也可能是成立的。
从你决定排队开始,你排队的时间成本被一系列服务被淡化;选择锅底的时候,被“四宫格”四分之一的价格冲击第一次;点菜的时候被“可以点半份”的亮点冲击第二次;吃火锅的过程中,被服务员突如其来的惊喜冲击第三次;结账的时候,被突如其来的折扣冲击第四次……如果遇到“变态”的服务员,不知道你会被冲击多少次。
对服务员来说,从你排队开始,你就进入了一个个服务环节,每个环节中的需求都会被满足到,于是,总有一个环节会让你感觉到——这火锅,吃的值。
细思极恐的是,你所感觉的“值”,并不只体现在资金成本上,还体现在时间成本、沉默成本、决策成本、以及最终你有且只能明显感受到的“爽”所组成的。
当你走出海底捞,你的注意力不会完全集中在最后买单的时刻,而是刚刚体验过的整个过程,让你还想来下一次。
4. 品牌压缩成本
海底捞财务数据显示,海底捞的租金成本是4%,远远低于同行的平均水平15%,又通过对海底捞店铺的选址观察,其实海底捞的选址大多数集中在二三级的商圈,很少有一级商圈的门面,避开一级商圈的同时也避开了高额的租金成本,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隐患,这个我们稍后来说。
而降低租金成本的另一个原因,是海底捞品牌的功劳,品牌溢价不仅能吸引顾客来排队,还能让二三级商圈的物业高兴的笑不拢嘴,毕竟海底捞店铺的平均占地面积在一千平米以上,消耗了二三级商圈大量的剩余面积,双赢的结果,谁又会拒绝呢。
但这种双赢,是建立在商业的本质上的,这就是巨大风险的所在之处,在商言商,之所以物业欢迎海底捞,是因为海底捞的品牌能够足够吸引大量的人来消费,从而提升自己商圈的人气,如果当海底捞排队的效应递减,或者品牌能造成的影响力下降后所呈现出的“不景气”,物业可能会把这4%的机会让给下一个“海底捞”。
同时,选择二三级商圈,等同于放弃了一级商圈的不可再生资源,给竞争对手一个空挡,以及措施一级商圈“自带流量”的天然优势,所以在成本和优势之间的平衡,海底捞选择了成本,也代表着海底捞对于品牌未来的信心。
5. 员工成就未来
关于海底捞如何优待员工、培养员工、尊重员工。各大媒体和公众号已经讲解的非常全面的,这里则节省些文字,但有一个点需要补充的,就是——员工的需求就是大众的需求,员工的未来就是企业的未来。
海底捞大多数员工都来自农村或者城市的底层劳动人民,他们的需求更多的可能是金钱上的满足和人格上的尊重。电影芳华说到这样一句话——
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,最能识得善良。
而底层劳动人民来到城市,他们渴望融入城市,渴望在这里得到一份温饱,像曾经他们在电视里看到的那样,可以通过努力在城市里出人头地,被人尊重,并过上好的生活。而海底捞解决了他们这些需求,哪怕本质上这是一场商业中的交易。
所以当他们站在服务者这个角色上,那份对待人真诚,是没有办法像“空姐式微笑”那样训练出来的,他们天生拥有共情的能力,能够敏感的察觉你的一举一动,因为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是发自内心的想服务好你,让你开开心心的吃一顿饭,仅此而已。
很多人把这一部分当做是海底捞的核心,并通过媒体自造“变态服务”和“家文化”这样的网络新词,但是往往尝试学习海底捞服务形式和员工关怀的同行,都不尽人意,除了学的不到位不彻底,更多的是他们不清楚,本质上,这是海底捞的内部营销。
餐饮行业从业者普遍面临的环境就是——工时长、薪资低、会遇到不被人尊重的情况……而海底捞在企业创建初期就提出了“用双手改变命运”以及“把员工当家人看待”的企业文化,并且他们做到了。再结合“放权”策略,把信任放在了行动上,而不是口号上,让海底捞的员工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“主人翁”。
“绝不空降高管”是海底捞一开始就提出和落实的政策,所以迄今为止,海底捞没有一个空降的高管,所有管理人员都必须从一线服务员做起,这给了很多人希望和机会,让一线的服务员看到,“改变命运”从来不是说说而已。
这样的经营政策,在海底捞的数据上体现的非常明显,一是海底捞的人员流失率低于10%,行业平均流失率为26.8%;二是海底捞在上市之前已经培养了200多名储备店长,可随时上岗。
这意味着,海底捞在人力培训的成本上,又狠狠的省了一笔,而且这种批量的人才培养,应对上市后的扩张来说,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底牌。
事实证明,我们大多数时候可能因为为了获取顾客,而忽略了内部人才的培养,我们在学习海底捞表面的“变态服务”时,从来没有问过自己,“变态服务”从何而来,又去往何处?
人才,决定企业的未来。
6. 结 语
无论如何,海底捞无疑是当前餐饮赛道上的领跑选手,它在企业文化和管理体系上的领先属于那种“很容易看明白,但又不容易模仿和超越”的核心能力。不仅给餐饮行业创立了标杆,更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启发。
而海底捞,也完美的诠释了彼得·德鲁克的那句话——
所有行业只有一个行业,就是服务行业。
本文转自:新零售老板内参 ,作者:王超 / 苏相如
*转载本文仅供参考交流,不做商业用途,如有疑义请联系本文账号发布人删除
文章来源: 灰产圈|黑产圈|一本黑|黑市商学院
共有 条评论